【特稿】斋月下的乌鲁木齐 新疆人的真实内心世界
《最后一公里》特约撰稿 / 练田径的羔羊
6月26日凌晨3点10分,当乌鲁木齐整座城市还沉浸在梦乡的时候,43岁的烤馕店老板买买提(化名)已早早起床,走进厨房为家人准备斋饭了。
在只有不到6平方米的厨房内,这个维吾尔中年男人做了拌面和烤包子。他很明白,在斋月的日子里,凌晨的这顿斋饭,必须要让家人吃得更“踏实”。而他最拿手的烤馕,其营养成分显然无法与拌面和烤包子相媲美。
用了大约1个小时的时间,这顿看似简单却又极其繁琐的早饭终于好了。买买提轻轻唤醒两个睡觉的孩子开斋,而有了8个月身孕的妻子在一番梳洗后,翻出一把零钱,为他们新一天的生意收支做好准备。
5点15分左右,一家人在太阳升起前,迎接晨礼的到来。
这里,最后一公里还想为内地读者科普一下穆斯林群众在斋月的习俗。按照伊斯兰教教义,斋月是伟大、喜庆、吉祥和尊贵的月份。穆斯林在该月履行五大天命之一的斋戒功课,除患病者、孕妇、哺乳妇、产妇、正在行经的妇女及幼儿外,多数穆斯林群众均选择全月斋戒,并注重施舍。封斋从黎明开始持续至日落,戒饮食饮水,戒丑行和秽语等,其意义除了完成宗教义务外,更在于陶冶性格,克制私欲,体会穷人饥饿之苦,萌发恻隐之心,济贫行善。
在做完晨礼之后,买买提简单休息了片刻,带着妻儿出门了。一切只为他们的生计,无论时值斋月,还是平常的日子。
此刻,乌鲁木齐的东方天际浮起一片鱼肚白,又是一个风轻云淡的好天气。
一块馕的“温度”
诱人的烤馕出炉
买买提的烤馕店位于天山区繁华的街道,在一个不到10平方米简易商铺内,前夜馕坑里留下的炭火还未完全熄灭,整个屋子仍留存着烤馕的余香。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发面、烘烤等工序后,第一坑馕终于出炉了,香气瞬时间迸发出来,让路人的味蕾不知不觉增添了较大“负重”。
“早啊,来,要两张!”一位汉族老人掏出6元钱,习惯性地自己将烤馕装进食品袋里,顺便向买买提的妻子挥了挥手,“注意身体啊。”
尽管是在周末,随着日头的攀升,烤馕店附近的烤肉摊、手工艺店、土布作坊逐渐拉起卷帘门准备营业,而马路对面较为高档的商铺,更具时尚元素的西餐厅、咖啡屋、首饰店,也在迎接新的一天。多元商业文化在这一条街区完美交融,竟毫无违和感。
倒是一家平日里非常受食客欢迎的餐饮店铺选择歇业,这或与店主斋月封斋有关吧。
然而一个细节让笔者记忆非常深刻:不少商家都在店铺门前摆放了水果、饮料等各色食品,仔细一打听,原来这些都是为开斋时赶不及回家的信教群众和其他有需要的人免费提供的。
“斋月是让人向善的月份。在斋月里多行善、多做好事,与人和睦相处,是教义中所倡导的。”说完这些话,买买提的妻子随即递上一块馕,“欢迎品尝。”
这份热情,令人既感意外,却又觉得这就是一份源自真实情感的自然表露。笔者来疆工作9个多月的时间,见过了昆仑山的雄迈,也见过天池的唯美,甚至还见过南疆初春的沙尘暴,但留在心底的,确是各族同胞心中保存的那片真诚的净土。
真实新疆百姓的内心世界,犹如买买提妻子手中递过来的那块馕,虽不华丽,却经过多重加工、烘烤,最终成为人们的果腹之物,一切“实实在在”;虽不贵重,却能温暖人心。这一点,似乎与是不是斋月没有必然的关联。
头屯河农场的薰衣草节
薰衣草丛里嬉戏拍照
到了中午时分,乌鲁木齐市中心的温度在太阳的直射下逐步上升。买买提与他的家人仍在重复着他们11年来极为熟悉的工作。
而远在40公里之外的头屯河农场,与买买提一家人的辛勤劳作相比,这里则是另一番景象——各族民众利用这个闲暇周末,去追寻只属于新疆的清凉夏季。
若换一个角度来看,与其说是一年一度的薰衣草节吸引了游客,不如说是游客成就了这个看似并不隆重、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活动。
薰衣草丛中追逐蝴蝶
城市中难以见到的蝴蝶,在这块近百亩的薰衣草丛中可以漫天飞舞。孩子们追逐着蝴蝶的脚步,似乎早已忘了欣赏美景时应有的规则。
草地上搭起的帐篷
而在一块空的草地上,年轻的父母搭起了便携式的帐篷,坐下来边吃边聊,观望着孩子们在草丛中惬意玩耍。老老少少,尽享大自然赋予的恩赐。
新出炉的羊肉串
走出薰衣草所覆盖的区域,道路两旁被摆着各式美食与小商品所占据。维吾尔族老爷爷不遗余力叫卖着新烤出的羊肉串,吸引着路人的目光,而从云南保山引进的小粒咖啡,则更被时尚男女所青睐。已经切开的花皮西瓜,果瓤中渗透出的红色果汁,不断考验着过往行人的耐热实力。
“来一块,保你甜,觉得不甜分文不取!”站在半车瓜前,瓜农热情地招呼一对情侣品尝。
风味鸡店的食客们
当然,游人与商贩轻松慢节拍的田野生活,并不代表这个郊外农场的全部。坐落在农场一隅的农家饭庄,回族老板娘正扯着嗓子呼唤服务员快点上菜,180元一盘的风味鸡,成了这里远近闻名的招牌菜。
“每天能做多少桌,我已记不得了,反正一直就没清闲过。”老板娘一边在点菜单上记录着菜名,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回应着笔者的好奇心,“城里人大饭店的口味吃腻了,总需要换换乡村味道,你说对不?”
可这句话还未了,她又开始催促服务员了,“那个啥,大葱炒土鸡蛋能不能快点?客人催啦……”
嗓门之高,堪比韩红。
夜幕下的灯火阑珊
天气预报显示,当天乌鲁木齐的最高气温为27摄氏度。但夜幕降临时,微风带来的清凉,没有辜负前来新疆避暑的张兵。这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显然更清楚在夏至节气过后,中国哪些地方是躲避炎热的绝佳之地。
站在国际大巴扎的十字街头,张兵被这座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格的建筑所吸引。他拿着相机不停变换角度拍摄这里的一切:商户门前的手工艺品、少女身上的艾德莱斯绸、孩子们的笑脸,甚至自己抓起一把葡萄干,也要请人补拍一张发至朋友圈,刷出自己的存在感。
繁华的国际大巴扎,被风情万物吸引的不仅只有张兵这样的外来游客,维吾尔族小伙尼合买提在商铺前敲响的手鼓,也在陶醉着自己。
大巴扎里的民族乐器店
“很多游客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我就想着敲起来,能让更多人知道这种乐器的美妙音符!”尼合买提耸了耸肩,微笑着讲出了他的“生意经”:“现在快进入旅游旺季了,游客越来越多,要想这个东西卖得好,你必须要亲自展示给大家。”
可还未等尼合买提说完这句话,年轻妻子就朝着他的后背拧了一下,嘴里念叨着:“现在客人这么多,还顾得上胡吹。”
有趣的是,或许是想在外人面前挽回颜面,这个一家之主还给妻子一句:“聊天也是做生意。”
……
大巴扎的夜景
作为乌鲁木齐的地标性建筑,仲夏之夜的国际大巴扎,其巨大的身躯在霓虹灯的衬托下更显得美轮美奂。在她的“呵护”下,游客、商家、摄影爱好者,几乎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
走出这片商业区,已至晚间11时。立交桥上依然车马骈阗,如同内地多数大都市一样,堵车,已经不分朝九晚五了。一位少数民族青年开着保时捷,车内播放着的重金属摇滚乐,透过车窗依然震动感强劲十足,这样的时尚感,更反映出他这个年代应有的标签。
在立交桥下附近的公园,一些老人刚刚结束她们的“广场舞时间”,手中提着的播放器里,《最炫民族风》的旋律依然处于循环播放状态。
买买提现在在做什么呢?当笔者回到他的烤馕店时,时间的指针已指向深夜11时30分左右。一天忙碌下来,他怀有身孕的妻子终于可以坐下来休息了。而从二道桥清真寺做完礼拜的信教群众,经过他的店铺时,仍会带几张烤馕回家。
对于买买提来说,这样的生活节奏只是平日的一个缩影。一年四季无论晴空万里还是刮风下雨,亦或是遇到特殊的月份,他都要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去努力。
如同沈从文在他的经典名著《边城》所写道的:“你莫辜负日头,日头也终究不会辜负你!”
-End-
编 辑/默 笙